美国、卡塔尔等各路人马折腾了十二天,以色列和伊朗这场你来我往的冲突,据说总算按下了暂停键。对于当年身在白宫、正忙着寻求连任的特朗普来说,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“大胜利”,是他个人外交手腕的又一佐证。他不光在社交媒体上敲锣打鼓,大吹特吹自己的“英明神武”,甚至有铁杆支持者嚷嚷着该给他颁发诺贝尔和平奖了。
他那套说辞听着更是传奇:两边几乎是同时哭着喊着向他求助,都急不可耐地想要和平,而他,经过一番深思熟虑,才觉得时机已到,于是大手一挥,促成了停火。他还特意强调,美军B-2轰炸机那次“完美攻击”是这笔“交易”的关键临门一脚,似乎炸弹一响,所有人都瞬间变得友善起来。
然而,在这片刻的喧嚣和自我表扬之下,停火协议生效后伊朗国内涌动的暗流,以及这场冲突背后更深层次的战略盘算,似乎都在冷笑着提醒这位急于邀功的总统:您恐怕又一次打错了算盘。
表面看似尘埃落定,可在德黑兰,这停火的消息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,激起了截然不同的涟漪——既有官方的宣布,又有令人费解的沉默与杂音。
伊朗国家电视台板着脸正式发布了停火消息,可就在同一时间,伊朗外交部长却跳出来公开表示,他们和以色列之间,根本就没有达成过任何“协议”或“停止军事行动”的共识。这简直是左右互搏,让人摸不着头脑。
更关键、也更令人玩味的是,真正掌握伊朗最高权力的精神领袖哈梅内伊,以及那些手握枪杆子的强力部门——比如精锐的革命卫队,对这次停火,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表态。他们保持着一种高深莫测的沉默,偶尔流出的一些只言片语,甚至听起来和官方口径不太一致。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世人:伊朗内部,“温和派”和“强硬派”那点事儿,已经公开化了,矛盾和分歧就像地火一样在涌动。
或许,正是这种复杂的内部博弈,让哈梅内伊选择了按兵不动、静观其变。有分析人士不无担忧地指出,眼下伊朗本就如一锅正在煮沸的粥,要是再有外部势力跑进来搅和,这局势怕是要乱上加乱,真让人替他们捏把汗。
停火协议在伊朗老百姓那里,可没引起什么欢呼雀跃,反而像捅了马蜂窝。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都是不理解、是愤怒。很多人觉得,这就是以色列使的缓兵之计,是为了争取时间修补他们在冲突中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防空系统,是为了腾出手来,眼巴巴地等着美国可能送来的武器支援。等他们缓过劲儿来,积攒够了弹药,战火肯定还要烧回来。这种不信任并非空穴来风。
就在停火生效前几个小时,以色列据称暗杀了伊朗顶尖的核科学家萨迪吉·萨贝尔博士。紧接着,在停火协议即将生效的最后一刻,以色列还对伊朗发动了袭击。而伊朗这边也没闲着,几乎是在停火倒计时的最后一秒,他们向以色列射出了新一轮导弹。
据说,这一轮加上之前,伊朗总共对以色列进行了五轮打击,射出了十一枚导弹,虽然没有造成毁灭性破坏,但还是让贝尔谢巴一栋七层建筑受损,而且造成了人员伤亡,听着数字挺触目惊心:8死22伤。这样的情景,也难怪连以色列媒体都对这停火的真实性感到怀疑。
民间这种普遍的质疑、这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,对哈梅内伊当局来说,就像悬在头顶的一把剑,是个实实在在的严峻挑战。你宣布和平了,可老百姓不信,这信任危机可比几枚导弹难对付多了。
当然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也有人跳出来说,你看,民众这种激烈的反应,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,伊朗人民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,还是愿意和国家站在一起,同仇敌忾。这或许是他们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吧。
与此同时,就算耳边响彻着停火的声音,伊朗国家机器内部的“清理门户”行动可是一刻也没停歇。据说就在德黑兰的安迪沙地区,安全部门捣毁了一个摩萨德的渗透网络,当场抓获了两名据说是以色列间谍的家伙,还缴获了爆炸装置和一堆用来联络的通信设备。这类渗透活动,尤其是渗透到伊朗高层内部的间谍,被认为是伊朗长期以来的一块心病,一块怎么都根除不了的痼疾。要是不把这些暗藏的钉子彻底拔掉,伊朗国家的稳定,恐怕就永远像站在流沙上,随时可能坍塌。
特朗普急着把这次停火吹嘘成自己的丰功伟绩,忙不迭地揽功,仅仅满足于轰炸了几个伊朗核设施这种在他看来算是“蝇头小利”的小成果,以便向全世界兜售他那套所谓的“美式赢学”。在他看来,这或许就是一桩笔不错的买卖。
然而,真正深入分析冲突进程的专家们却指出,伊朗在这场冲突中确实损失惨重,不光是军方高层和核科学家屡屡被“定点清除”,那几个重要的核设施也挨了美军B-2的炸弹。即便如此,伊朗最终还是选择了有条件地接受停火。这背后,或许不是他们真的渴望和平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,而是他们的军事实力,尤其是那引以为傲的导弹部队,可能已经快要触碰到某个“临界点”了。
要知道,伊朗的导弹库存数量,外界的估计差异巨大,从一千枚到一万两千枚,像个巨大的谜团。但不管真实数字是多少,面对这种高强度的实战消耗,他们的导弹生产能力能否跟上?那些制造导弹必不可少的关键零部件——比如决定导弹飞行精度的陀螺仪,比如各种复杂的电子元件——供应是不是出了问题?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问号。
据说伊朗这次总共进行了十九轮打击(当然也有前面提到的五轮十一枚的说法,数据有点打架,但消耗是肯定的),真要是冲突再持续下去,他们的导弹部队恐怕很快就要面临“有心无力”的窘境了。
照理说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美国和以色列能够采取一种更为持久的消耗策略,把战线再拉长一些,或许能在后续的谈判中,为自己争取到更多、也更有利的筹码。但特朗普似乎完全没有这种长远眼光,或者说,他更看重眼前的政治得分,急着把这事儿变成自己竞选连任的漂亮履历。
于是,他选择了鸣金收兵,做出了一个在战略上显得有些短视的决定。这就像下棋,对手快没子了,你却急着宣布自己赢了一步,却没有趁机扩大战果,巩固优势。
更让人担忧、也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这次停火,根本没有触及矛盾的核心,更谈不上解决任何根本性问题。
首先,以色列现任总理内塔尼亚胡这几年把“搭便车”玩得炉火纯青,利用美国达到了自己的部分战略目标。如果他尝到了甜头,下次又故技重施,继续在中东地区煽风点火,挑动矛盾,把美国一次又一次地拖进中东的泥潭,特朗普政府——或者说,未来的美国政府——该怎么应对?是被动卷入,还是明确拒绝?
其次,尽管美军的B-2轰炸机声势浩大地参与了行动,但它们也未能彻底摧毁伊朗的核设施。那几个重要地点虽然挨了炸,但伊朗的核技术、核知识还在,核能力的基础还在。
谁能保证,伊朗不会在这场冲突后痛定思痛,觉得和平协议靠不住,只有核武器才是保障自身安全的终极手段?如果他们转头加速核技术、甚至核武器的研发,美国又将面临一个两难的困境:是坐视不理,还是冒险阻止?无论是哪个选择,都充满了风险。
再看看国际大环境,一个残酷的现实是:当以色列主动对伊朗的核设施、军事目标发动袭击时,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,往往保持着心照不宣的沉默,甚至有一些中东国家,出于自身利益或对伊朗的忌惮,居然还为以色列的空袭打开了领空。可是一旦伊朗的导弹为了报复,飞越这些国家的领空时,立刻招致一片谴责和指责。
放眼望去,坚定站在伊朗一边、愿意公开声援的国家,寥寥无几,屈指可数。伊朗在国际舞台上,其实非常孤立。
因此,这次所谓的“停火”,与其说是和平的到来,不如说是双方在遭受损失、弹药消耗巨大之后,不得不选择的一个暂时喘息的机会。它更像是一场激烈拳击赛中,双方筋疲力尽时的一个短暂中场休息。一旦双方都积攒够了力量,补充了弹药,觉得时机又成熟了,新一轮的冲突,恐怕在所难免。
促成伊朗和以色列按下这个暂停键,或许仅仅是中东这盘漫长博弈棋局中的一个短暂章节,远不是什么终局,更谈不上永久的和平。而特朗普急着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的这场“胜利”,或许只是海市蜃楼,经不起时间和现实的检验。
众和策略-可查的实盘配资公司-配资软件-正规手机股票配资论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